用了科技美了乡村
作者:王方 来源:科学网 2019-09-26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方
▲污灌菜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示范
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柳川镇巫泥村改厕示范
“记得30多年前,别说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了,都没有‘环保’的概念,只有环卫、植保。”在9月20日至22日于天津召开的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八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上,一位专家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回顾农业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历程,不能不提其中的“国家队”——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以下简称环保所)。
建所40年来,一代又一代环保所人开创、推动和发展了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科学研究事业,取得了一批丰硕科技成果,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为保障我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新时代,将如何同心携手续写农业环境保护发展新篇章?
科技支撑越来越有力
“农业农村环境是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的物质条件,是维护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
国家建设急需环境保护事业,1979年环保所应运而生,环保所人为寻求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科学真谛代代接力。
以买永彬、顾方乔、陶战、张壬午、李玉浸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组织全国大协作,牵头完成了我国农业环境元素背景值的研究,率先构建了我国农业环境限量标准体系,超前提出并探索实践了中国农业生态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为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以刘潇威、徐应明、翁莉萍等为代表的中年科技工作者,面向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土壤污染防控重大需求,研制出了200余种农药国家标准物质和土壤、农产品等对照品以及农田土壤重金属原位钝化修复材料,为保障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治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难题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以安毅、孙约兵、王瑞刚等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科技人员,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设备、构建新体系,建立全国首个涵盖所有耕地土壤类型和农用方式的产地土壤环境样品库,在农业环境监测信息化、重金属污染联用修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我们重点围绕农田污染防治、农业环境监测与预警、生态循环农业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四大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应急性重大科技问题,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环保所所长刘荣乐告诉《中国科学报》。
新时代聚焦主战场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三期’并行的关键阶段。”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副司长李波表示。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环境安全,仍然面临着艰巨而复杂的问题。
例如,国控监测点当前达4万余个,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立。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仍是近期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李波表示,“一张网”主要涉及产地土壤环境、农业氮磷流失、地膜、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和外来入侵生物等领域。
与会专家围绕土壤污染与修复、农业面源污染与治理、农业环境质量与产品安全、农业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农业废弃物处理及回收、养殖业污染监测与治理、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环境治理技术等相关主题作了学术报告和交流。这正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
一位来自福建的专家表示,福建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生态环境良好,但农业环境问题也很多,如化肥施用量高。有机肥是一种好的解决途径,但面临着生产过程污染及施用成本高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科技予以解决”。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中国农科院启动农业绿色发展科研计划是以提高水、肥、药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膜残留防控为重点,开展农业绿色发展核心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配套技术、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创新和持续协同攻关。”
农村要美起来
据最新统计,2019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5万多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万多座,新开工农村户厕改造1000多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重点任务正在稳步推进。
农业农村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王磊表示,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典型示范转向面上推开。但由于缺乏历史积累、科技研发相对滞后,在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领域技术和产品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干旱寒冷等条件下的地区缺乏实用性技术产品,相关标准和体系不够完善。
“这些困难和问题急需广大科研单位和社会各界继续给予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积极组织科研研发和技术攻关。”王磊说。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要适应农村丰富的土地资源,而种植业具有强大的氮磷需求和消纳能力;要立足‘三农’背景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用工艺。”东南大学教授吕锡武提出了循环农业型农村生活污水生物生态处理模式,生物单元重点处理有机污染物,生态单元则资源化利用氮磷。
环保所研究员、乡村环境建设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向群表示,我国改厕过程中存在产品与技术适配性不符合实际、农村改厕需求与农户意愿不一致、没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等问题。
郑向群认为,农村改厕要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再提质升级,要坚持粪污就地利用和生产生活一体化思路。其团队筛选、优化、研发了农村改厕及粪污治理关键技术或设备产品,构建了脱贫型农户生活废弃物就地消纳生态庭院技术模式。
小角落里的大革命,为科技工作者提出新的探索方向。乡村美起来,还需科技作保障。